消费

香港收藏家谈玩具文化:玩物益智

2009-10-14 11:32   中外玩具礼品网
  现在我们见到玩具上的“香港制造”,感觉没甚么特别,其实背后有段古:玩具业起步之初,不会在包装盒上印着“Made in HongKong”。原来40年代香港未为世人认识,印上“Made in HongKong”的玩具不受欢迎,在50年代中为“EmpireMade”,及至香港出品的玩具受人认同,到70年代中期,终于打正旗号叫“Made in HongKong”。

  教育家

  谈到这段历史,Joel大为感慨,玩具业曾经养活许多人,现在所知者却甚少,他直言特区政府有责任。“有人向政府提议兴建一个玩具展览馆,但有关官员竟指香港已有,就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儿童探知馆入面,有个展示旧玩具的小角落。有没有搞错?这都算!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历史。”有见及此,Joel当仁不让,由收藏家变成教育家,不时搞展览,展出自己的珍藏,例如上月中才举办完玩具展览,下星期五又在奥海城举行玩具展,“政府不做,我们就自己做。”

  除了炮轰政府,Joel认为从事教育的人,也应多注意玩具的教育意义。他指出,欧、美、日等国早就视玩具或卡通人物在教育上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日本将《龙珠》、《IQ博士》的角色放进教科书。

  另外,中国人一直强调“勤有功,戏无益”,好多家长都不注重玩乐时教育的重要性,选购玩具变得只管子女喜欢,而且多是电子玩意,如PSP、NDS,严格上这些都不是玩具,因为全对住荧光幕自己同自己玩。回想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儿童没钱买玩具,便自己制作,发挥创意:用雪条棒做刀做手枪,或者玩棋——飞行棋、象棋、斗兽棋之类,跟别人有交流。到60年代尾,开始流行塑胶玩具,但当时的塑胶玩具好简单,不会动,要玩家自己发挥想像力。其后,就涌现铁皮玩具,80年代受日本卡通影响,玩具都由动漫画主导,流行哪个卡通角色,那个玩具就最好卖;创意以及想像力,都开始受到限制。今时今日,变得不敢想像,清一色打游戏机。

标签: 玩具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消费 > 正文

玩具批发选品、读资讯

下载中外玩具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