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机器人也要“玩”欧洲杯

2004-06-18 14:49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访广东省科技成果奖得主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杨宜民)
  来到广东工业大学6号楼302室的时候,众所瞩目的欧洲杯正缓缓拉开帷幕。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这位“机器人足球队”的“领队”杨宜民教授。一身淡蓝色的工作服,几乎看不到其他的修饰,甚至都没有看到预想中的一副厚眼镜。
      在研究室打造“禅境”
  302室其实是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两进斗室,外间的墙面上挂满书法和中国山水画,进门就是修身养性的空间。主墙上是一幅对联,上联:“细雨湿衣看不见”,下联:“闲花落地听无声”,横批:“禅境”。横批被主人放至最大,挂在中央。在记者说明来意之后,杨教授再三强调他不愿宣传自己,他只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机器人足球队”。302室的里间最吸引人的是一张三尺见宽的小木床,斑驳的红漆显示它经历了年代的洗礼。电脑和数不尽的书本自然是这间陋室必不可少的。
      机器人足球赛是这样“炼”成的
  说起了“机器人足球队”,杨教授的兴致就有如脱缰之马,说起话来也变得眉飞色舞,记者甚至都不忍心打断。“整个比赛一共有四个系统,视觉子系统通过摄像头把球场上的比赛现状传达给决策子系统,决策子系统通过对图像的解读,作出相对应的决策,通过无线通信子系统传达给在球场上的机器人子系统,也就是球场上的机器人球员。总体来说,视觉子系统就相当于人眼,决策子系统就相当于大脑,无线通信子系统就相当于神经系统,而机器人子系统就相当于人体的各个活动部位。
  不满足于抽象的解说,杨教授带记者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和机器人们进行演练的比赛场地。实验室中央一个所谓的球场其实是如同教室前面的黑板那样大小的一块木板,上面画着球门、禁区、中圈等,俨然一个微型足球场。球场上的机器人球员,在记者看来长得就像是儿童手中的电动玩具车。球场上方是两个摄像头,球场的两边就是控制整个球场的两台电脑,也就是杨教授介绍的“决策子系统”,它们的旁边竖着两根天线。这就是机器人足球赛的全景了。
      足球只是研究的一个媒介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不选择其他领域,如机器人在军事、生产、家用等领域中开发应用,即便是体育运动,为什么不是篮球、排球或者羽毛球、乒乓球之类?”时,杨教授解释说:“足球只是一个研究媒介,我们希望通过对足球机器人的研究来实现对机器人智能的研究。而且对研究室的可操作性来说,一个简易的足球场和一套设备的获得都是没有难度的,如果在这方面通透之后,把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其他领域也就很容易了。至于足球,是世界第一大球,我们可以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来关注并参与到研究中去。”
  其实,杨教授感到最骄傲的也正是:如今,能够玩转机器人足球的人群正趋年轻化,青少年群体凭着对新生事物的兴趣,能够编写出越来越棒的程序来组编出自己的机器人足球队。杨教授很高兴地告诉记者,采访当日的上午,他们刚刚结束市科委的答辩,希望能够把这一项目推广到中小学教育中,估计不久就能够通过了。
      制造出足球机器人中的“深蓝”
  说起每年比赛的获奖情况,杨教授如数家珍。由杨教授带领的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足球队已经硕果累累。
  杨教授还告诉记者:“机器人足球赛分两种。一种叫RoboCup,1992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关于人工智能领域重大挑战的研讨会’上,与会研究人员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探讨;1996年RoboCup国际联合会成立,并在日本举行了表演赛,之后每年举办一届。另一种叫FIRA,即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成立于1997年6月,地点在韩国大田。” 杨教授满怀憧憬地说:“我们的最大愿望是,能够如倡导者们预言的那样,在2050年,一个全部由自主的人形机器人足球队,按照国际足联的规则与当时的世界杯冠军队进行足球比赛,并要赢得这场人机大战的胜利。”也许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机器人足球队会如同当年的“深蓝”在棋盘上的表现一样,带来全世界的震惊。
  即便如此,杨教授还是表示:“机器人的智能是永远不能和人类同日而语的,我们只能做到让机器人的智能无限接近人类,但是不可能让机器人就此取代人类。”同时,杨教授还向记者出示了世界机器人协会关于机器人研究的“法则”,并告诉记者:“机器人的研究应该是有利于全人类的。”
(本报记者 赵佳月 窦赢)
标签: 机器人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消费 > 正文

玩具批发选品、读资讯

下载中外玩具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