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业时濒临倒闭的校办小厂,如何能在24年间打造出一个全球婴童帝国?
好孩子创新世界最轻双向童车
好孩子第一亿辆童车下线,好孩子创新让员工更自豪
好孩子童车的国际范
在全球范围内涌动的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的冲击下,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制造”之梦如美丽的泡沫般破碎消散。
狂热的投资冲动,滞后的居民收入,靠廉价劳动力和大量消耗资源取得成本优势的落后思维,最终导致了中国制造业的两大顽疾: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和产业空洞化。相较而言,由于缺乏核心技术造成的产业空洞化对中国制造企业的杀伤力更大。
就在一度蓬勃兴旺,如今却受困于产业“寒冬”的制造企业陷入困惑彷徨,业界不断反思探讨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时候,同样在东南沿海制造业重地——江苏昆山的一家企业,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到2012年底,好孩子集团童车的市场占有率在北美市场连续14年第一,欧洲市场连续7年第一,中国市场连续20年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婴儿推车供应商、全球儿童耐用品行业的领导者和国内最大的母婴产品零售商和经销商。
2013年1月14日,著名的哈佛商学院发表了题为《昆山,打造中国最富裕的市》的商业案例。好孩子创始人宋郑还的创业历史和成功故事,被作为这个案例中的主要例证。在这个案例中,昆山市委书记关爱国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家型的政府官员”。他说:“政府是一个舞台,我们打造一个舞台,让企业在这个舞台上唱戏表演,演员就是企业家们。”
在这个任由企业家们尽情发挥“才艺”的舞台上,好孩子的表演不但在国内获得了“满堂彩”,还从这里走上了世界商业的大舞台,成了世界级的明星大腕。
一个创业时濒临倒闭的校办小厂,如何能在24年间打造出一个全球婴童帝国?
一个从做童车起家的民营企业,如何能在世界市场上展现自己的风彩?
经过对好孩子集团的发展进行梳理后,可以发现,其一直采取的,是与其他陷入困境的制造企业完全相反的“逆袭”策略——从创造,到制造。
用中国创造做中国市场
平心而论,好孩子走上完全的创造之路,有一个从无意到自觉的过程。
1989年,当时还是江苏昆山一所中学副校长、数学教师的宋郑还,在教育局领导的反复动员下,来到已经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校办工厂——昆山县信艺模具厂。为了企业能生存下去,宋郑还和员工们想尽了办法,但都收效不大。
一个偶然的机会,宋郑还自己设计了一款可以当摇篮的儿童推车,以4万元的价格把专利卖给了另外一家企业。带着掘到“第一桶金”的兴奋,他又设计了一款集“摇椅、推车、学步车、摇篮”四种功能于一体的儿童推车。当这款推车的专利在一次展销会上被几家企业争到15万元的时候,宋郑还决定不卖了,开始自己制造童车,并注册了“好孩子”商标。
这款童车一上市,销售就异常火爆,好孩子终于吃上了“饱饭”。这款车在原型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更新改造,直到今天还在销售,累计已经卖了2000多万辆。
但困扰接踵而至,在知识产权为何物还不为众人所知的年代,许多企业见到好孩子童车好卖便纷纷仿制,好孩子深受其痛。无奈之下,宋郑还做出了一个令好孩子受益至今的决定:造世界上没有的童车!用创新和创造,把仿制者远远甩在后边。
好孩子加大了研发力度,一款新童车上市,还没等仿制者的山寨车出厂,更新、更漂亮的童车又面市了。好孩子从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血路,而那些靠抄袭过活的对手则被落得越来越远。
1993年,好孩子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童车品牌。
用中国创造做世界市场
4年时间做到中国童车第一,好孩子并不满足,甚至连放缓脚步休息一下的想法都没有,便奔向了海外市场。
1994年,好孩子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并将美国作为要攻克的第一个“桥头堡”。
但是,要想让喜欢新奇的美国人接受当时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名气的中国童车,并不容易。
宋郑还知道自己产品的质量没有问题,需要的是尽快找到适合美国消费者口味的新产品和快速进入这个市场的渠道。
出差荷兰的时候,在一家商场里宋郑还看到一位正在购物的母亲,为了让童车里的孩子停止哭闹,把车轻轻往墙上撞,可一停下来,车里的孩子又大哭不止。宋郑还灵机一动,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研发人员。很快,一款既可以大幅度地弧线摆动,又可以轻柔地水平摆动,造型流畅优美的童车被设计出来了,这款具有颠覆性的童车被形象地命名为“爸爸摇、妈妈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美国人接受这辆有趣的童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