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商学院博士;徐敏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两亿农民工的庞大群体中,一亿新生代开始崛起,你是想看到你的企业中,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情绪衰竭,彷徨无门,还是忠诚于企业,充满激情?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梦想驱动者,还是梦想终结者……
张华,2002年,刚满16岁初中毕业的他跟着亲戚来到深圳开始其打工生涯。整整10年,他先后换过约30个工作,在工地搬过砖、干过保安、在厂里当过流水线的工人,他去过玩具厂、电子厂、五金厂、服装厂等多个不同的企业,用他自己的话说,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到底具体去过哪些厂了”。10年来,他在这个城市里挥洒着无数的汗水,消磨着宝贵的青春岁月。如今的他在一家餐厅做服务员,激情却不再,疲惫而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
之前和朋友去一家餐厅时发现了这么一群员工,与张华截然不同的是,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和对你的关怀。他们神采奕奕,不时与你主动沟通,给等待的你擦皮鞋、美甲;不时贴心地给你递过一条热气腾腾的毛巾;不时给你加茶水。他们热情且迷恋自己的岗位,甚至对自己的岗位有着一种不张扬的“骄傲”!
……
以上两个截然相反的案例昭示的是个人的问题还是管理的问题?
从没有一个国家因为城乡二元体制,因为快速的、城乡不均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出一个超过两亿人的农民工群体和一批接近一亿人的新生代农民工(现有的研究以1980年出生为界划分新生代和第一代农民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及占农民工群体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从这个角度看,起源于西方的管理学遇到了新的问题,一个西方企业管理从没遇到过的问题。但是,这或许又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关于梦想和激励的问题。
从梦想到梦想管理
第一代农民工心底真正的归属是老家农村,他们的外出务工动机是:在城市里打份工、吃几年苦,后半辈子过上比前半辈子或者左邻右舍更富足的日子。这种动机使他们在城市中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尊严扭曲、情感压抑时,能够以惊人的忍耐力坚持下来。他们的根在农村,他们不想永远地留在城市,哪怕城市比农村强一百倍。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却不想只是做城市的过客,他们是拉着拉杆箱,满怀着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进城的。与父辈不同,他们梦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梦想没人再叫他们“打工的”或“外来人”、梦想与城里人一样安定地享受生活、梦想父母过上好日子的那一天,更梦想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们孩子的命运,终结第三代农民工的出现……所以,一旦梦想没有希望实现或者破灭,深陷这种处境中而又“回不去”的他们,大多数会对未来迷茫、彷徨,士气低迷,并会不停地“炒”老板、换工作。
失了梦想的他们也如折断翅膀的天使,彷徨无措,找不到出路。如何实现他们的梦想?这或许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启示……
企业的管理者,肯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员工的个人梦想与企业有什么关系呢?
Admiral Janitorial服务公司总经理西蒙与他的老板格莱格的几句对白,或许很好地回答了这样的疑问:
“如果你让人们谈论自己的工作,他们通常都会用一个使用过上千遍的套话或是宣传语来回答你,除非他们做的,是其真正热爱的。但是如果你让别人谈谈自己的梦想,多数时候都能发现有一种很明显的热忱和能量在里面。”
“你的意思是说?”格莱格问。
“……梦想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方法,把人们现在每日的工作和他们的梦想联系起来。”西蒙解释道。
“你是什么意思呢?”格莱格希望西蒙能说得再清楚一点。
“如果我们能帮助员工重新找到梦想,超越他们无望的安静状态,然后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梦想,我们就能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忠诚和投入。而员工也将以对待梦想的热忱和能量来对待工作。”
格莱格呆坐在椅子上,花了好几分钟来思索西蒙的话。
“想象一下,”西蒙继续说,“你的梦想对你有多重要?”
“非常重要。”格莱格承认这一点。
“难道不是梦想在驱动你前进的吗?”
“当然是。我的整个一生都在追寻我的梦想。如果我没有梦想,就会非常痛苦。每天清晨,都是梦想的力量让我从床上爬起来,去创造我的生活。”格莱格回答。
“没错。那么是什么让你觉得你员工的梦想就没那么重要,或是没那么有力呢?”
梦想的驱动作用是无穷的,不是吗?哪个人说起自己的梦想的时候,不是两眼发光、充满激情;哪个人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途中,不是坚忍不拔、义无反顾?没有人愿意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过一生,任何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不断地做梦、追梦、圆梦的过程,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所以,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潜力,管理者应该将他们今天的工作与未来的美好憧憬联系起来,应该“要让他们相信,这份工作并非什么毫无未来的差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方法就是展示出在我们这里工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隐性的梦想管理:给员工飞翔的翅膀
海底捞:以榜样做指引
海底捞之所以能把服务做到极致,秘密就是,让员工看到明天,看到梦想实现的可能。它让员工们相信,双手能改变命运。如果我干得好,从服务员干起的副总经理杨小丽、从洗碗工干起的公司董事袁华强、25岁就管理五间分店的姑娘林忆等人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而评价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干。没有所谓的户籍、学历、文凭、年龄或长相,更没有所谓的亲疏远近。
海底捞为员工设计了在本企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并清晰地向他们表明该发展途径及待遇。海底捞现有的管理人员全部是从服务员、传菜员等最基层的岗位做起,公司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空间。“如果你诚实与勤奋,并且相信‘用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命运’这个理念,那么海底捞将成就你的未来”,每位员工入职前都会得到这样的告知。所以,或许在其他餐饮店里,员工脑袋里想着“如何偷懒”时或反复念叨劳累时,海底捞的员工在算着“啥时可以当经理,自己开店”。所以,他们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尽管在海底捞工作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因为海底捞的翻台率比同行要高一到两倍,海底捞的传菜员,脚上没有不起泡的;后堂刷碗工的手没有不烂的;前台服务员的嗓子没有不哑的。
“老板没有把我们当打工的,我们都是从农村来的,见识少。我刚来时张大哥(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和施哥(海底捞股东)经常带我们去公园里玩耍、照相、划船;过年带大家一起去唱歌,吃年夜饭跟我们一起喝酒划拳,让我感觉不出自己是个打工仔。”
“前几年,张勇要求小区经理必须能开车,没有驾照不能当小区经理。我当时非常抵触,这么大个北京,坐车我都迷路,这么忙,还要考驾照,心里怕怕的。但是没办法,还得硬着头皮去冲,最后驾照我也拿到了。现在当我开车来往于几个店之间检查工作时,看着前后的车水马龙,有时突然很激动,我终于没有被这个社会落下!”
海底捞就像一块培育种子的泥土,让它的员工,在里面生根发芽,长成大树。海底捞是员工梦想的驱动者而不是终结者,但它的发展壮大的梦想也借由员工实现着,不是吗?
雅图仕:给予成长的推力
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是广东江门的一家港商独资企业,创立于1991年,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提供一条龙服务解决方案的印刷厂商之一。雅图仕现有员工1.8万多人,其中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了83%。
雅图仕每年深深吸引了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这里扎根。再看看其它印刷企业,它们涨薪、改善环境、加强培训,能做的都做了,招工依旧很难。一位印刷厂的老板说:“公司业务一直很好,从来没有因为业务断档而发愁。从2009年开始,让我发愁的却是工人严重紧缺。”他时常因为工人流失、储备不足而感到困惑,工资始终在不断上涨,却仍然让他难以摆脱缺少工人的压力。
雅图仕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发现,雅图仕的培训与其他企业的简单培训是有区别的。雅图仕的培训让工人在这里也有了“奔头”,它将培训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培训,一种是管理培训,参加两种培训都可以到“罗马”。
对于第一种,当工人把一个级别的工作做熟练了之后,参加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就可以晋升到高一个级别的工种,工资便随之提高,如果考核达到八级技工水平,待遇就与公司管理层一样;第二种是专门对于那些想成为管理人才的工人设计的,他们可以直接参加学历培训和管理培训,考核达到要求,就可以成为管理人员。
雅图仕还积极地为它的员工重圆大学梦,让他们的技术、学历和人生都更上一台阶。2006年9月,雅图仕和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联合举办了“利奥高等学历教育”,包括“高起专班”和“专升本班”,学制两年,教学方式以武汉大学教师实行远程网络教育为主。多年来,已有不少学员通过努力获得了由武汉大学颁发的国家认可的专科、本科学历证书及学位证。
雅图仕做的还不止这些,它还为了实现员工对父母孝敬的梦,花足了心思。大年初一,一支由高层带队的人马就有可能穿州越省突然“从天而降”到一些员工家中,拜年并送上慰问金,这是一份尊重,让员工及其家属油然而生一份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