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

去留汉正街:“500年历史老街”面临抉择

2011-04-25 10:43   三联生活周刊

  传统

  作为暨济皮具商城商会会长,周乐喜是打算在汉正街长期扎根下去的。在整个80年代,这个湖南邵阳人挑着担子走遍天下。最初他走街串巷修鞋,最远一趟,从老家邵阳靠一双脚板走到了贵阳。后来他开始卖书包,因为邵阳有个生产书包的工厂,老乡们拿货方便。于是拿上200块钱当本钱,扁担上挂满了书包,走到哪儿卖到哪儿。卖完了再回家取货。一天赚上一二十块钱,比在家种地算工分好上太多。

  几百年前,周乐喜的同乡们就沿着长江放木排到汉口,在汉正街上聚族而居,垄断了木材和纸张生意,目前还留存下了宝庆巷。1987年,周乐喜挑着担子来到了汉正街,看着九省通衢客流如织,就再也不想走了。

  那是汉正街的黄金时代。在武汉燥热的天气里,外来户周乐喜憋着一身力气,唯有拼死苦干。每年七八月份是服装淡季,摊位的租金便宜。而此时恰逢学校放假至开学,是书包的销售旺季。周乐喜就利用这个空当,以低廉的价格租下摊位,扩大销售。等9月开学后,他再退掉摊位,重现回到街上当货郎。

  到了1992年,他终于在一个商场地下室租上了摊位,生意也从书包扩展到了箱包皮具。小本生意,雇不起人,全靠自己。他的住处也是仓库,每天睡在拉杆箱上。半夜货车司机送货,他都要起来开门,点数签收,一晚数次。天不亮,市场开门,他又要撑着睡眼开门迎客。

  90年代,汉正街正经历着一次大变化,专业市场开始成为主角,商户们不再什么赚钱一窝蜂而上,而是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于是市场内部开始合并同类项,服装、鞋帽、箱包、皮具、塑料、玩具、文具、礼品……同一类的商户聚集在一起,组成专业市场。

  周乐喜跟着其他皮具商人租到了华贸商城。他的生意虽不大,但是为人热情,具有同业精神,早早地就在箱包商户中组织了湖南商会。做箱包生意的湖南人虽不多,只有三十来户,但很抱团,隔三岔五地开会,大事小事一起商量。周乐喜组织商会与物流公司商谈合作,首次拿到了20万元的货运押金。不仅压下了成本,还降低了风险。后来曾有客户被运丢了一车货,最后迫使物流公司照价赔偿。

  批发生意的特点并非单打独斗,讲究的是同业聚集的密度和质量。众多商户形成一个稳定的经营群,依靠整体的力量吸引更多的采购者。2005年,周乐喜觉得此前大家同租铺面的方式遇到了很多问题:“汉正街的商场越开越多,依靠最初低租金和优惠吸引租客,这就造成我们商城商户不稳定,最终损害整体利益。”

  有恒产者有恒心,这个道理他是明白的。于是他又联合了浙江、武汉商人,一共两三百户,共同购买了刚刚建成的暨济商场,共同组建了新的箱包皮具批发市场。周乐喜自己也贷款买了两个档口,当初每平方米不到1万元,现在价格已经翻倍。经过近20年的打拼,周乐喜从一个挑扁担走街串巷的货郎,终于成为有产权的小老板。此中甘苦,如鱼饮水。

  就当周乐喜们从一个无产者变成有产者后,他们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窘困的现实。如果汉正街搬迁,那他们举债购入的商铺则失去了价值。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箱包批发行业越来越难做。武汉本地没有箱包行业的生产基地,周乐喜们也没有产地优势。批发商从河北白沟或广州进货,赚取二道贩子的中间利润,能有10%已属难得。商场中每年都要淘汰近1/3的商户。行业如此脆弱,禁不起任何折腾。

  周乐喜是希望留下来的商户,他代表了汉正街上顽强的传统商业力量。这里不仅有他的产权,另一方面,他花了多年的精力才完成了一次传统批发业的整合,依靠同业聚集形成了人气。如果汉正街搬了,重新聚合人气又要多少时间呢?已经苦拼了快30年的周乐喜,心中没底。

  分化

  在最近的10年中,“天下第一街”的光环逐渐退去,传统的批发生意越来越难做。

  一方面,全国性的批发市场陆续建立:北有石家庄,南有广州,东有杭州和义乌,西有成都。汉正街被四面围住。今日物流交通与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武汉的交通中心地位已经下降。“买全国、卖全国”的模式不复存在,汉正街下降为一个区域性市场。另一方面,零售业的运行本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中间商作用降低,商业信息更加透明,终端零售直接对接厂商。传统“二道贩子”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批发市场需要上游制造业支持,而江浙、广东集中了大量小商品、服装厂商,产业链完备。义乌与广州两大市场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批发中心。

  如果说传统的批发行业是靠信息不对称和交通不便赚钱,那么新型商业则是依靠提高产业链的效率来牟利。

  90年代初期,本地人郑斌开始在汉正街上摆摊,他正好经历了汉正街的转折时期。“最初做生意,街头一个价,街尾一个价,街头买街尾卖就可以赚钱。老板们什么都做,社会上什么都缺,尤其是低端商品,也不在意质量问题,只要便宜就行。”郑斌说。

  90年代末期,郑斌开始走专业道路,先是只卖服装,然后是女装、少女装,最后锁定到了孕妇装。此时服装市场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以前产品周期长,18岁到38岁都穿一类产品,全国穿一种颜色。随后,产品的更新周期越来越快,市场越分越细,几天一款衣服就过时。开始还有时间贴自己的牌子,后来都没时间贴牌直接发货。如果卖羽绒服,碰上暖冬,又押错了宝,成了老款,就要亏本卖了。”郑斌说。

  他发现尽管女装逐渐缤纷多彩,但孕妇装长期就是两种——背带裤和踩脚裤。于是就开始结合流行趋势做孕妇时装,把孕期分为若干阶段,根据身形推出不同产品。这个精明的武汉人为了摸清市场容量,还专门去计划生育办公室了解每年的出生率。

  对于汉正街的发展,郑斌有强烈的危机感:“汉正街市场没有产业支持,也就没有长远发展,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无根的市场,只能当二道贩子。以前全国交通不便,还需要武汉中转一下,现在这个情况不存在了。”他不想在汉正街的老路上走了。

  去年,郑斌注册了自己的孕妇装品牌,一头开始介入生产,给制造工厂提供图样、版型;另一头,营销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下游销售网络。他还开了一家网店做网络销售。“理想的模式,我通过自己的销售网络了解市场需求,然后向生产商下达生产指标,以销定产,实行订单管理。”郑斌说。

  汉正街的环境,也让生长于此的郑斌感到愈发不适。“现在汉正街寸土寸金,物流不通畅,缺乏发展的空间。我的货源来自全国各地,老板跟物流公司关系不好,货就进不来。”郑斌说,“大客户走进汉正街,看到乱糟糟的样子,也留不住。”

  汉正街市场恢复30年后,经营者的分化不可避免。一边,面对广大农村市场的传统商业模式依旧顽强,传统批发的生命力犹在;另一边,不安分者想要摆脱“二道贩子”的薄利,与现代商业对接,期望在新的平台上开疆拓土。

  武汉的“砧板大王”朱仕香就离开了汉正街。1984年他开始卖砧板,做一块砧板卖一块,最初规模很小,每天骑车向武汉三镇的餐馆饭店推销砧板。当时武汉最大的亚洲大酒店、长江大酒店这样的高档酒店也渐渐成了他的老主顾。日积月累,朱仕香逐渐垄断了武汉90%的砧板市场,一年可以卖几十万块。

  2006年,生意做大的朱仕香开始向纵深发展,依托砧板进入酒店用品市场。与卖砧板不同,销售酒店用品需要大量的展示空间,各种锅碗、刀叉少说有上千种,规模大的销售商需要有上万种商品摆出来。讲究的是琳琅满目、五光十色。但汉正街的草根味与高档酒店的气质完全相左。“即使有高档货,你往那个寒酸的店里面一塞,人家就看不起你了。”

  为了卖酒店用品,朱仕香需要更大的空间,于是就在新的汉口北市场买下了3000多平方米的铺位。他不想再守着汉正街,也不再留恋卖砧板的利润。他需要更堂皇的地方,要更多地展示自己,去争取大客户,尤其是那些高档星级酒店的采购经理。

  尽管在新的市场必须要熬一段时间,但是令朱仕香满足的是,他的邻居也都是酒店用品的大品牌。他觉得自己终于离开了县运动会的赛场,开始站在了全运会甚至奥运会的跑道上了。■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渠道 > 批发 > 正文

玩具批发选品、读资讯

下载中外玩具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