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徘徊幻想与现实 小玩具见证大时代

2004-05-17 09:40   香港新闻网

      公仔纸、玩具车、机械人、太空船、飞行棋、洋娃娃、「煮饭仔」、超人、大富翁……。玩具把幻想和现实串连起来,让我们梦想成真;它既是儿童的恩物,也是成年人的欢乐回忆。
      玩具看来微不足道,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玩具也有严肃的一面。正正是这一点,令它成为世界各地收藏家搜集的对象,也是香港文化博物馆长期展览的主题。
      文化博物馆1级助理馆长翁怡接受《政府新闻网》访问时说:「玩具跟人的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玩过玩具,不过,由于玩具会跟随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而转变,每个人所玩的玩具均有不同。
      「若从较广阔的角度而言,玩具不单限于娱乐和玩耍,其实,也是社会变迁的写照。对香港而言,由1960年代至1980年代,玩具是香港重要工业之一,所以我们可以透过玩具,了解当年的流行玩意,也对香港的社会和历史有更多的认识。
      「文化博物馆的其中1个宗旨,是介绍、保存和推广香港的文化。当我们筹备文化博物馆时,便将玩具列入长期展览的其中1个部分,希望通过玩具,让市民深入了解香港过往的生活、经济和文化。」
      香港玩具有双重意义
      文化博物馆决定把这专题列入长期展览后,在1995便以「香江童玩」作为主题,开始搜集展品。
      翁怡指出,「香港玩具」一词,具有双重的意义。
      她说:「第一是香港制造的玩具。不过,在1960至1970年代很多在香港制造的玩具供出口用途,所以,我们搜罗了在香港制造,但没有在本地销售的玩具。
      「第二是在香港流行的玩具。这包括不是香港制造的玩具,例如1960年代的国产铁皮玩具、塑胶玩具等。」
      五载光阴寻快乐泉源
      文化博物馆花了5年的时间筹备这个展览,包括搜集和拣选展品,以及作有关的研究和写作,为大家寻回这个快乐的泉源。
      「香江童玩」展览设于文化博物馆内的儿童探知馆内,占地逾200平方米。
      这个玩具大观园,看来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展出的逾200件展品,全属精心挑选的珍品,涵盖1890年代至1980年代在香港出现的各种流行玩意,并归纳为以下8个类别,分别为:
·战争玩具;
·科幻及影视玩具;
·机械玩具;
·玩具火车及船;
·玩具车;
·机械偶人、储蓄箱及游戏;
·洋娃娃、动物、玩偶及煮饭仔
·航空及太空玩具。

      童年欢乐恩物现眼前
      参观者在展览「寻宝」和缅怀童年欢乐时,不难在各式各样的展品当中,找到大家熟悉的儿时恩物。
例如,铁皮和塑胶玩具车和飞机、模仿「芭比」的港制洋娃娃、丰银行的狮子钱箱、几可乱真的「煮饭仔」厨具套装、日本卡通人物「小露宝」、铁甲万能侠、面超人,以及曾经风靡香港乐迷影迷、红极一时的外国名星尊特拉华达和米高积逊的塑胶像。
      展品展示了香港不同年代的流行玩意和代表作,也有本地生产但输往海外、从未在港曝光的玩具。
展出罕见古董小玩意
      举例来说,展品有远至1900年代欧洲制的铁皮上链战船,1910年代德国制的铁皮电动火车、1920年代英国制的铁皮电动双轨火车、1930年代德国制的铁皮货运卡、1940年代法国制的铁皮上链快速船、1950年代香港制的铁皮「煮饭仔」、1960年代香港制的塑胶电动长颈鹿,以及1970年代香港制的塑胶航空母舰等。
      参观者会发现,展览展出相当多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玩具。翁怡解释,这与香港塑胶玩具的黄金时期有关。
      1950年代开始,内地移民来港,形成庞大的劳动力,结合刚从欧美引进的塑胶生产技术,促进了小型工业的发展。
      玩具王国制尖端产品
      1960年代则是香港玩具业兴盛期;厂商凭低人工、高效率,吸引不少海外玩具大王来港投资,如Matell、Louis Marx等。
      翁怡说:「当时有很多较廉价的玩具供应本地市场,由于价钱较廉宜,较多人可负担得起,所以在那个年代塑胶玩具是非常流行的。
      「不过,当年的塑胶玩具除供应本地市场外,有大部分是出口的,所以展览中也看到当年属时代尖端的设计,或比较高质素的出口产品。
      「这批玩具也是当年很多有名的海外厂商在港设厂生产,很多不在香港市面供应,但市民却有机会在这个展览看到。」
      翁怡举例,在1960年香港的生产商除生产廉价的塑胶玩具供应本地市场外,也有手工精美、设计较复杂的外销玩具,如展出的1部玩具车,车上的动物会随车辆行驶时摆动。
      产地标记见证港历史
      这年代的香港玩具制品,注明的字样由「Empire Made」(帝国制造)改为「Made in the British Colony of Hong Kong」;虽然带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但「香港」这字样已崭露头角。
      在1970年代,由于有很多日本电视片集如卡通和机械人,在香港大行其道,所以当时有很多相关的玩具制品供应本地市场,包括合金玩具铁甲万能夹、卡通人物「小露宝」便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这年代的玩具,已标示「香港制造」(Made in Hong Kong)。
      经济转型港产品绝
      谈到展品中,为何不见80年代以后的港制玩具,翁怡指出,香港的经济发展和转型,令这年代以后「香港制造」的玩具,难得一见。
      她说,到了80年代,玩具已开始步入电子游戏和电脑时代,传统的廉价玩具和铁皮玩具几近绝。
      大部分本港玩具厂商北移国内生产,而业界在香港的业务,多集中在品质控制、管理、推广、产品设计及生产策划方面。
      少收藏自制廉价玩具
      此外,展品中也不见流传已久的传统自制玩具如公仔纸、布偶、风筝、「抓子」(即填满了米和豆的小豆袋)、竹签等。
      翁怡表示,在搜罗展品时,未能找到这些简朴而具香港风味的玩具,估计是由于这些玩意多属自制,所费无几,因此,收藏这些廉价玩具的人甚少。
      文化博物馆近期在展览场地的中央,划设了专区,供参观者试玩最新的港制玩具,与展出的「古董」玩具来个新旧对照。
      同场展最新教育玩具
      翁怡指出,这批玩具可让参观者了解香港玩具业的最新趋势,如近年偏向教育意味浓和电子化的互动智能玩具。
      相对于同场展出的「古董」玩具,旧的多以机械运作,操作简单,重娱乐和趣味性;新的多以电子操作,重教育意味;可见市场对玩具的功能和要求,也随时代而转变。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玩具批发选品、读资讯

下载中外玩具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