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全部关停!
近日,连锁折扣超市“鼻祖”比宜德,突然倒在了2023年的冬天。
谁又能料到,折扣店刚在国内市场热闹起势,结果先行者却倒下了。
近两年,大批品牌集体宣布进军折扣零售赛道,江湖烽烟弥漫。然而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零售行业折扣大势之下,随着比宜德的关闭,也预示着第一批网红品牌开始抗不住了,悄然退出!
第一批网红“折扣”店,悄悄倒闭?
“折扣店”说起来,这个模式并不稀奇,国内该赛道的创业者们习惯对标美国的开市客(Costco)、德国的奥乐齐(ALDI)和日本的唐吉诃德讲故事。
开市客、奥乐齐都已经开到中国,前者更重要的标签是仓储型超市,后者被喻为“穷人的超市”,本质是东西便宜,而非折扣,至于奥乐齐,开到上海后,甚至与盒马站到了同一条赛道。
唐吉诃德确实更有参照性。这家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600家门店。最初,它的确提供品牌尾货和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后来,开始慢慢孵化自有品牌矩阵。
但无论如何对标,国内的折扣赛道创业者们,都必须摸索出适宜自身和市场的路子,否则就会在跑道中掉下队来。
如2022年8月“繁荣集市”申请破产、“本宫零食创研社”失信创始人被限高;2023年11月,“折扣MAMA”大力收缩仅剩1家门店;2023年12月硬折扣超市“比宜德”宣布暂停营业,一夜全国门店全关……
如今,进入2024年,可以预见的是折扣零售赛道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何活下去或成为新老玩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软”、“硬”之争,谁赢了?
折扣零售业态发展至今,有三种终极形态。
第一种是Costco和山姆这种会员制仓储量贩店,毛利控制在14%左右,靠会员费获利。第二种是对标ALDI(奥乐齐)的硬折扣,卖正期商品,靠集中采购和降低运营效率卖出低价。第三种是对标唐吉诃德的软折扣,以临期尾货产品切入,在原价基础上打折出售。
同时在硬折扣的大赛道里,今年以来,还跑出了零食折扣业态,它的模式是靠大牌商品锚定用户的低价心智,再靠高毛利的散装零食挣钱。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中国零食集合店门店数量已经突破2.2万家。
除此之外,传统商超品牌也开始大举切入折扣超市赛道。
永辉超市:在全国1000+门店增设“正品折扣店”,3折起卖货;
盒马:放弃会员制,门店5000+商品常态化8折,增设盒马生鲜奥莱门店,全国奥莱店已超 50+;
人人乐:增设会员折扣店,目前门店超10+;
家家悦:开出了旗下零食店“悦记零食和好货折扣店“好惠星”......
而伴随着折扣零售行业在国内的走红,“硬软折扣”的模式之争就没有停过,
折扣店里分出了软、硬折扣模式之争,前者盯上的是尾货的“肥肉”,这也导致软折扣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依赖供应商。临期尾货的货源不稳定,同时导致客单价不稳定,因此门店需要选址在客流量相对好的地方,比如说商场、园区写字楼等,以拉高用户进店量。后者则是开在社区周边,服务家庭群体,产品SKU只有800个左右,都是正期商品,涵盖日常生活所需品类,多数品类只提供2-3个品牌,以此来大规模集采降低价格,用户一般是带着确定性的目标进店,买完即走。据行业人士认为,软折扣门店的毛利在30%-40%;硬折扣店收入相对更稳定一些,但毛利较低,一般是15%-20%。
商业逻辑无错,但激烈的竞争最终,只有财大气粗的玩家才能留在牌桌。
“线下拼多多”的淘汰赛,已经开始
近年来,线下零售可以说是节节败退,比如昔日的两大巨头苏宁和国美至今仍深陷欠款、欠薪风波,有些需要养家糊口的打工人,显然已经被逼急了。
事实上,不管是小超市,还是大卖场,在经历多年特殊时期,加上同城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的蚕食,可以说现在硬实力上有些“捉襟见肘”了。
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短短数年时间,在资本的催化下,折扣零售业态已经形成头部梯队,折扣店是一门可以长期发展的生意,商业模式也已经在很多国家被印证。不过,泡沫和机会并存,这是很多业内人士对折扣店行业现状的共识。国外的折扣店已经运营数十年,达到了万店规模。而中国的折扣店行业还在发育期,在理想和现实中间,折扣店行业还有难关要闯。
未来,折扣店的更多的是基于规模化的发展,当折扣风潮来临时,很多不具备抗风险能力或者规模效应不足的企业就难免会倒闭。
同时,“价格力”无疑是未来折扣店长期存在的一个关键词!
淘宝、拼多多和京东等多个平台都开始比起价格力,盒马和山姆也明里暗里“较劲”,线上线下的各路玩家都开始做起了“性价比”生意。
资本市场对于折扣业的态度也变得热情:去年,主打折扣商品的嗨特购、小象生活和折扣牛等品牌都获得了融资,2023年,赵一鸣在2月份获得黑蚁资本1.5亿元融资,赵一鸣、零食有鸣和零食很忙等零食折扣店新增店铺达到了1000家门店以上。
折扣业的生意看似前途一片光明,但是随着像比宜德超市为代表的网红折扣店的陆续倒闭,显然为一众沉浸在大好前景的玩家敲响了警钟:2024年,“线下拼多多”的淘汰赛,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