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阳春三月的一天,外孙感觉视力有些模糊,我与老伴带他去医院眼科看医生。经诊断,外孙患的是假性近视,其原因很简单,是由于过度上网、玩手机所致。
可不是吗,如今学校减负,不补课、不让参加补习班、家庭作业布置少,这给孩子们玩乐的时间与空间较过去大大增加。电脑上网,手机游戏这些高科技的“玩具”又特别吸引“90 后、00 后”们的眼球,成天地“刷屏”,岂能不损伤眼睛?!
为了有效减少外孙的刷屏时间,将其玩乐兴趣进行分流,我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期玩的风筝、孔明锁、七巧板、九连环等老玩具来,我要用它们来改变外孙的习惯。也许有人说我 out(落伍)了,其实不然,只要你用心巧妙吸引,老玩具照样可以让孩子玩出兴趣来。
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与外孙迎着灿烂的朝阳,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带上共同制作的风筝,双双来到公园,然后相互配合,迎着温暖的春风放飞风筝。举首眺望着在蓝天上自由翱翔的风筝,外孙儿高兴地雀跃起来。我不失时机,边放着风筝,边向外孙讲述有关风筝的掌故。
风筝,亦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闽南语称风吹。起源于春秋时期,被誉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古时它在南方叫“鹞”,在北方称“鸢”,曾是战争中传递信息和军事测量的工具。晚唐,有人在纸鸢上加琴弦,其鸣如筝如琴,故称“风筝”或“风琴”。到了宋代,逐渐成为一种玩具。外孙饶有兴趣地聆听着,用脑记着,放完风筝回家,他巧妙地将我讲的有关风筝的历史,融会贯通地写进了他的作文《放风筝》里,看得我大为感动和欣慰。
“五一”节假期里,我拿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七巧板、华容道、孔明锁、九连环等“古老”的益智类玩具。这些玩具造型看上去并不复杂,很寻常,可却暗藏玄机。它们与几何学、拓扑学、图论、运筹学等数学原理相勾连,摆弄起来既费尽心思,又其乐无穷。
一个七巧板能拼出诸多种图案,外孙拼得眉开眼笑,心花怒放;“鬼魅、凶残”的九连环,环环相扣,其套在一个长柄中,拆解需要经过 341 个步骤,玩它时不仅需要智慧,而且还要心境平和、有耐心。
外孙在我的指导下玩得如痴如醉,兴高采烈。最让外孙感到新奇、好玩和开心的是诞生于西汉的皮影。这些采用皮革制成的,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鲜艳纯粹的颜色制成的玩具确实令人着迷。我学着古艺人一边操纵皮影,一边唱着《猪八戒吃西瓜》的戏,过一会儿又念着《人参娃娃》里的道白,笑得外孙前俯后仰,手舞足蹈,跃跃欲试。趁热打铁,我指导他跟着我玩耍,不几日他便有点儿上瘾了。
引导外孙走出一味地刷屏,去主动亲近老玩具,一方面可让他从平板与手机中解放出来,避免产生网瘾或依赖症,同时也使他的智力与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近来经再次体检,他身高增长了 10 多公分,体重下降了 4 公斤,百米奔跑速度提高了 8 秒,双眼视力也恢复到了 1.1 和 1.3。另一方面陪外孙玩老玩具,也点燃了我的怀旧热情和童年的梦想。再说了,形形色色的老玩具伴着华夏子孙从历史深处走来,其中有不少到了今天依然可以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在数千年的悠悠岁月中,这些蕴含着先人智慧的玩具,不仅仅是可观可玩的物件,更是有着温度的文化传承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