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时给孩子玩好几件玩具
一下子面对过多的玩具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无法专心致志地玩玩具,往往拿起这个玩具,又盯着那个玩具,对每个玩具都“浅尝辄止”。很容易养成不爱惜玩具的坏习惯。
2、从来不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或者了解孩子在玩时的感受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在玩玩具时的活动顺序依次为:观察、动手和发明。家长如能主动关注孩子玩玩具的过程,不仅能使孩子乐于表现自己的“能干”而玩得愈发投入,而且家长的重视还会使玩具在孩子眼中变得更加“贵重”。
3、反复地指责或是过度地夸大孩子对玩具随意丢弃的“不爱惜”行为
尤其是在没有认真观察孩子与玩具互动过程的情况下,一味责怪孩子,反而会降低孩子继续玩的愿望,甚至造成“负强化”的心理暗示。
如果孩子总扔玩具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沉住气,从自身找原因。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对玩具的态度取决于他的内驱力——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要使孩子玩得专注,玩出智慧,家长就必须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适合的玩具。
1、家长首先要读懂孩子的需要
孩子在各年龄段思维发展特点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活动需要,也反映了孩子对玩具喜好的倾向性和玩玩具的方式。因而提供给孩子的玩具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并符合他们的基本需求和乐趣,否则孩子就不会玩,更发挥不了玩具的功能和作用。
2、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玩具很重要
好的玩具并不以价格的高低为标准,而是以能够激活孩子创造力的程度来衡量。那些糟糕的玩具大多会使孩子玩后索然无味。心理学家曾指出:“大部分电子玩具都限制创造力……这类玩具使孩子趋于被动。”而好的玩具则能让孩子久玩久“新”,玩出各种花样。因此,家长在给孩子选购新玩具前,不妨自己先玩一把,了解清楚这些玩具的特性和玩法后再考虑购买。
玩具世界里的加法原则
妈妈们是否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曾经把一只毽子、一根橡皮筋玩出了多少花样?玩具是玩出来的,需要玩的人不断地对玩具再“开发”。但是年龄小的孩子在这方面能力有限,需要和家长“共同开发”。
1、组合玩具的“阶段性开发”
家长先研究玩具的组合部件,选择一部分让孩子玩,等过一阶段孩子不玩时,再变魔术般地出示另一部分玩具。这会使孩子喜出望外,并对玩具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将整幅拼图分割成若干独立的完整图形(可按画面内容分割、也可按拼图的方位分割),分步让孩子拼,然后再一组组拼接。熟练后,以相反的步骤进行拼接,孩子仍会乐此不疲。
2、废旧玩具的“拓展性开发”
为废旧玩具添加一些辅助材料,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赋予玩具新的功能和玩法。
例如,在2岁左右孩子通常玩的智力宝盒上附加条形硬卡纸,在纸上印画几何积木的形状,并按一定规则排列(或形状间隔或颜色间隔)。于是,孩子自然会从宝盒中数出几何块,在硬卡纸上玩起排列游戏。也可将宝盒盖与盒体分开,将盖子固定在离地面60公分高度处,与地上的盒体对应。方便孩子将几何块从盖字上的几何图形孔内塞进,当听到“吧哒吧哒”的坠落声时,孩子会欣喜非常,不断重复蹲下、拾起。使孩子产生关注坠落过程的探究行为。
3、让玩玩具过程主题化或情境化
根据孩子想象模仿和自我表现的需要,父母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将玩具分类。一是可以和孩子一起确定玩具主题,如“奥特曼之家”、“汽车拉力赛”等,给孩子划定一个范围,提供一些物品,让孩子自己动手布置。二是可以将收拾整理玩具的过程情境化,如家长设置“玩具城”“停车场”“芭比公寓”,将孩子整理玩具的过程纳入到玩的情景之中,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